“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的面前。”焦裕禄的话,一直牢记在兰考县委书记王新军的心上。
为了帮群众排忧解难,在焦裕禄逝世50多年后,王新军再次用一双脚板走遍了全县451个行政村。
从焦裕禄到王新军,传承的是优良作风,不变的是为民情怀。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作风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和阶段成效。然而,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迫切需要党员干部以新的成效,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改进作风的进程中,从党章出发、唤醒党章意识,时刻牢记党员身份,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应是每一名共产党员的“必修课”。
追根溯源,从党章和传统中汲取改进作风的力量
革命老区福建长汀,78岁的县委党史研究室副研究员康模生,一连写出了《瞿秋白在汀州狱中轶事》等三篇反映党的革命历程和优良作风的文章,向“七一”献礼。
“优良作风是党的传家宝,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新时期更应该追根溯源、温故知新。”康模生告诉记者。
如其所言,我们党一直高度重视作风建设,自觉地把作风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突出位置,在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优良作风。作为管党治党的总章程,党章对作风建设有着清晰表述和明确要求——
比如,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比如,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
再如,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党在自己的政治生活中正确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在原则问题上进行思想斗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又如,艰苦奋斗的作风,“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
“党章表述着我们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凝结着共产党人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态度。历史证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样,社会主义就成为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生命体’。为维系这个‘生命体’,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用青春、奉献,乃至生命打造了中国共产党人独有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北京市委党校副教授元跃旗表示。
革命精神生生不息,优良作风代代相续。无论是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传统,还是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杨善洲、牛玉儒、谷文昌等先进人物,都是优良作风的结晶和代表。新时期的党员干部,只有以党章为纲,时刻牢记党员身份,发扬传统、师承模范,才能迸发出改进作风的澎湃动力,找准目标和定位,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直面问题,破除作风方面存在的顽疾
唤醒党章意识需要知行合一,作风建设同样立足于实践、立足于现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开启了党的作风建设新征程,将党的作风建设上升到治国理政的新高度,通过出台八项规定、部署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出反对“四风”和“三严三实”等具体要求,不断将作风建设推向深入。
从整顿“文山会海”到治理“舌尖上的浪费”,从整治“车轮上的腐败”到打击“会所里的歪风”,从清理节庆活动到禁止公款买送贺卡烟花,从一个节点到另一个节点……一件件“小事”不断规范的背后,是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为之一新,是党群关系进一步密切。
作风建设的成果,社会各界有目共睹。全国政协委员、央视主持人白岩松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直言,八项规定出台后,一些高档餐饮改走亲民路线,大众消费得到实惠;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广播艺术团团长冯巩表示,应酬和饭局少了,“三高”下来了,和家人团聚的时间多了;新疆托克逊县退休教师阿卜来提·力提甫告诉记者,现在不仅政府办事效率高了,“民心工程”也多了,他家附近一条“破破烂烂”的河,如今被改造得“漂漂亮亮”的,成了大家纳凉的好地方。
成绩斐然,一些顽疾却依然存在。“四风”面上有所好转,但树倒根在,仍停留在“不敢”阶段。如,少数党员干部仍在等待观望,有的甚至心存侥幸,我行我素;“四风”方面违规行为趋于隐蔽,转入“地下”;基层“四风”和腐败问题突出,群众反映强烈;等等。
“树倒根在”、“我行我素”的事例并不少见,既有“公车私用”、“公款吃喝”等“显性问题”,又有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方面的“隐性问题”——
今年4月初,群众到安徽省肥东县建管局反映问题,遭遇冷漠对待,该局副局长周之元接待时还在办公桌上练习毛笔字。
前段时间,河南省三门峡市城市客运管理处负责人姚建文,对一位前来反映问题的出租车司机语出惊人:“你不是告我吗?我还想揍你呢!”
2015年中央第一轮专项巡视反馈,更是曝出了不少央企存在的违规发放薪酬福利、公款打高尔夫球、到风景区开会等“四风”问题。个别单位甚至顶风违纪,在巡视前还公款旅游。
成绩令人鼓舞,问题发人警醒。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清醒认识到,作风建设不是停留在口头上,不是一阵风、走过场,要把自己摆进去,在实践中找准方向,争做改进作风的表率。
立足现实,在实践中找准作风建设的方向
如何立足现实,以优良作风永葆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张振国认为,首先要加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
“党章规定,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二者间是相辅相成的。因为共产主义是一种超越阶级差别的社会形态,只有以共产主义为信仰的政党才能超越阶级的局限性和狭隘性,只有抱定共产主义信仰的党员才能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张振国说,作为一名党员,必须要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
牢记宗旨,意味着要有为民情怀。张振国表示:“执政为民是我国政治机制运行的核心理念。作为党员干部,就应该恪守为民情怀,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核心利益。”
元跃旗也认为,党员干部首先要“立德”,要讲党性,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思想文化基础是以人为本。这就需要我们必须实现从对权力的尊重到对人的尊重的转变。”元跃旗告诉记者。
作风背后反映的是纪律问题。根据党章规定,党员须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坚决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密切联系群众,等等。站在监督执纪的角度,中国廉政法制研究会巡视制度研究专家组组长邓联繁教授建议,要坚持问题导向,发现什么问题就查处什么问题,以问题查处倒逼作风养成;提高作风建设的规律性和领导水平,增强措施的针对性与精准性。
作风建设的成败,最终要由群众来评价。对此,邓联繁建议,更好地保障群众对作风建设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评价权,把作风建设做到群众心坎上。
改进作风走向常态化,离不开制度保障。元跃旗认为,要从顶层设计上考虑党脱离不了人民群众的体制机制,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有了用权为民的人,有了能关住权力的笼子,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筑牢。”元跃旗表示。(信息来源于中国纪检监察报)